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澳洲诽谤纠纷日益增多,但多数人对“诽谤罪”的定义、民事诽谤与刑事诽谤的差异及合法言论边界缺乏清晰认知。本文结合法律条文与实务案例,系统梳理诽谤法的核心规则,帮助公众规避法律风险,同时维护正当表达权利。

观看更多澳洲诽谤法科普:
在澳洲你可以如何合法地“诽谤”别人?
我在澳洲被诽谤了应该如何起诉?
诽谤法的核心框架
根据《2005年诽谤法》(Defamation Act 2005),诽谤(defamation)指通过书面、口头或电子形式传播损害他人或实体声誉的虚假言论。其判定需满足三要素:
- 言论具有贬损性;
- 言论指向特定个人或可识别对象;
- 内容被第三方接收并传播。
澳洲诽谤案件主要分为两类:
- 民事诽谤:通过民事诉讼索赔或要求道歉(占绝大多数);
- 刑事诽谤:需符合新南威尔士州《1900年犯罪法》(Crimes Act 1900)第529条,最高可判3年监禁(极为罕见)。
民事诽谤 vs 刑事诽谤:关键区别
民事诽谤 | 刑事诽谤 | |
法律依据 | 《2005年诽谤法》 | 《1900年犯罪法》第529条 |
举证责任 | 原告需证明虚假言论导致声誉损害 | 检方需证明诽谤严重危害公共秩序或安全 |
适用场景 | 个人名誉受损(如社交媒体攻击、不实指控) | 极端恶意言论煽动暴力、威胁公共安全或引发群体歧视 |
后果 | 赔偿金、公开道歉、撤回声明 | 最高3年监禁 |
典型案例对比:
- 民事诽谤:A在朋友圈指控邻居B虐待宠物(无证据),导致B遭社区排斥,B可起诉索赔。
- 刑事诽谤:C恶意散布某宗教团体“策划恐怖袭击”的谣言,引发社会恐慌,可能触发刑事指控。
合法批评的边界:三类受保护言论
在澳洲,并非所有负面言论均构成诽谤。以下情形可主张抗辩:
- 根据《2005年诽谤法》,员工超10人的企业无权以诽谤起诉个人(如抨击Woolworths、Coles等商业行为)。
- 例外:若言论构成“损害性虚假陈述”(Injurious Falsehood),企业可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追责。
- 若诽谤内容发布于中文平台(如微博、小红书),且被告在澳,原告需跨国取证(需中澳司法协作),成本高、成功率低。
- 提示:匿名账号若未自认身份,原告难以锁定责任人。
- 揭露公职人员腐败、企业环境污染等重大公共议题,若内容属实或基于合理调查,可援引“正当目的抗辩”。
- 例如:记者报道政客受贿,若证据充分,不构成诽谤。
诽谤纠纷应对策略
若作为被告
若作为原告
若作为被告
利用抗辩理由:如真实陈述(Truth)、诚实意见(Honest Opinion)、公共利益特权(Qualified Privilege)。
跨境平台优势:中文社交媒体内容举证困难,可主张原告无法证明身份关联。
若作为原告
民事优先:通过民事诉讼索赔(通常更高效);刑事诽谤需向警方报案,但立案门槛极高。
证据固化:及时截图、公证诽谤内容,记录传播范围及损害后果(如合作终止、精神医疗记录)。
民事律师指引:平衡言论自由与法律风险
这篇文章有帮助吗?
有
没有
感谢您的反馈,如需了解进一步信息,请点击立即咨询按钮,我们将安排专业人士为您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