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澳洲诽谤纠纷日益增多,但多数人对“诽谤罪”的定义、民事诽谤刑事诽谤的差异及合法言论边界缺乏清晰认知。本文结合法律条文与实务案例,系统梳理诽谤法的核心规则,帮助公众规避法律风险,同时维护正当表达权利。

Insights - Brightstone Civil Litigation Dispute Lawyers

诽谤法的核心框架

根据《2005年诽谤法》(Defamation Act 2005),诽谤(defamation)指通过书面、口头或电子形式传播损害他人或实体声誉的虚假言论。其判定需满足三要素:

  • 言论具有贬损性;
  • 言论指向特定个人或可识别对象;
  • 内容被第三方接收并传播。

澳洲诽谤案件主要分为两类:

  • 民事诽谤:通过民事诉讼索赔或要求道歉(占绝大多数);
  • 刑事诽谤:需符合新南威尔士州《1900年犯罪法》(Crimes Act 1900)第529条,最高可判3年监禁(极为罕见)。

民事诽谤 vs 刑事诽谤:关键区别

 民事诽谤刑事诽谤
法律依据《2005年诽谤法》《1900年犯罪法》第529条
举证责任原告需证明虚假言论导致声誉损害检方需证明诽谤严重危害公共秩序或安全
适用场景个人名誉受损(如社交媒体攻击、不实指控)极端恶意言论煽动暴力、威胁公共安全或引发群体歧视
后果赔偿金、公开道歉、撤回声明最高3年监禁

典型案例对比

  • 民事诽谤:A在朋友圈指控邻居B虐待宠物(无证据),导致B遭社区排斥,B可起诉索赔。
  • 刑事诽谤:C恶意散布某宗教团体“策划恐怖袭击”的谣言,引发社会恐慌,可能触发刑事指控。

合法批评的边界:三类受保护言论

在澳洲,并非所有负面言论均构成诽谤。以下情形可主张抗辩:

  • 根据《2005年诽谤法》,员工超10人的企业无权以诽谤起诉个人(如抨击Woolworths、Coles等商业行为)。
  • 例外:若言论构成“损害性虚假陈述”(Injurious Falsehood),企业可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追责。
  • 若诽谤内容发布于中文平台(如微博、小红书),且被告在澳,原告需跨国取证(需中澳司法协作),成本高、成功率低。
  • 提示:匿名账号若未自认身份,原告难以锁定责任人。
  • 揭露公职人员腐败、企业环境污染等重大公共议题,若内容属实或基于合理调查,可援引“正当目的抗辩”。
  • 例如:记者报道政客受贿,若证据充分,不构成诽谤。

诽谤纠纷应对策略

民事律师指引:平衡言论自由与法律风险

澳洲诽谤法既保护个人名誉,也为公共利益留出表达空间。公众需注意:

  1. 避免针对个人或小型企业的不实指控;
  2. 重大批评需基于事实或合理依据;
  3. 遭遇诽谤时优先民事途径维权,刑事指控仅限极端情形。

民事诽谤构成的门槛并不高,而刑事诽谤虽存在,但适用极少。公众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应注意避免虚假指控、避免无根据的言论攻击他人。若确需表达不满或意见,务必基于事实、合法合规。

如果您在澳洲面临诽谤纠纷,无论是作为原告还是被告,建议尽快咨询专业的诽谤律师团队,评估案件性质、选择合适的法律途径。

这篇文章有帮助吗?

没有
感谢您的反馈,如需了解进一步信息,请点击立即咨询按钮,我们将安排专业人士为您解答疑惑。

相关律师

相关领域

债务追讨

合同违约

民事纠纷

企业纠纷

诽谤(诋毁或中伤)

新闻文章

让我们来帮助解决您的法律需求!

不用担心,立即预约与我们的律师谈谈,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帮助您。